2018注册会计师考试正是紧张复习阶段,报考经济法的考生们,今天中公小编要讲解的是CPA经济法知识点:简述民事法律行为
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事件与行为,而行为又分为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事实行为是指不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即当事人有没有意思表示在所不问,而主要以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相应法律效果。
民法崇尚私法自治,即只要不违反民法的强制性规定,即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准,因此,民事法律行为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重要原因。而意思表示又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其实,随着这一层一层的递进,就像剥洋葱似的,当你剥到最后,你会发现,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部件
1.意思表示概述
意思表示在CPA教材中几乎是几笔带过,在考试中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但他却是理解许多问题的关键,因为没有意思表示,何来民事法律行为,没有民事法律行为,那么就不会有私法自治!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意欲发生一定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2.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用上文这个买蛋糕的例子,来剖析一下意思表示,意思表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要素:
(1)内心意思,即内心所想,心之所想必须要有民法上的意义;内心意思又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①行为意思,即受意志控制而有意实施行为的意思,自己意识到自己将要实施一个行为,将身体反射动作排除在外;三石君意识到他将要实施一个买蛋糕的行为,这不是条件反射,也不是梦游。
②表示意思,即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具有民法意思,会受到民法的约束;三石君意识到自己将要和面包店订立一个买卖合同,而且会受到其条款的约束。
③效果意思,即追求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三石君意识到由于签订了蛋糕买卖合同,蛋糕的所有权将会转移给他。
(2)表示行为,即使得内心意思外化出来的行为。
成立一个完整的意思表示,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缺一不可。
意思表示是一个丰富的概念,对于考CPA的同学来说,只要了解即可。当内心意思=表示行为时,会产生一个完美的意思表示,但当内心意思≠表示行为时,则会出现意思表示的瑕疵,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一个法律行为,就像一个生产线上的产品,需要经过2道工序,成立与生效,也即具备了相应的形式要件后,一个法律行为会成立,但此时还没有获得民法上的效力,还得经过第二道工序,每个要件都符合法律之规定时,才能称之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1.成立要件:(1)当事人;(2)标的;(3)意思表示;在成立领域,只看相应的要件有没有,而不管其质量如何。
2.一般生效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自由;(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推荐阅读:
点击加入2018注会备考交流群>>和学霸探讨学习!


微信:注册会计师 微博:@中公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