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科目有一个显著特点——实务性非常强,没有一点实务经验的备考学习让学员们都很头疼,“通篇中国字,不讲中国话”的特点也让许多学员吐槽不断,那么多的理论条纹,是不是要死记硬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下面是小编呕心沥血为大家准备的《审计》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注重对原理和本质的理解,切忌死记硬背
相当多的考生仍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审计,使得学习的过程非常艰辛,但却收效甚微。近几年的审计考试,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越来越多的题目出自教材但高于教材,如果不对条文背后的原理和本质准确理解,很难提高得分率。
2.注意专业表述
审计教材的条文大多比较晦涩难懂,结合课堂的举例,绝大多数认真听课的同学应该都不难听懂、理解,但仅仅止步于此是不够的,需要借助合适的记忆方法训练专业化的表述,否则会使得“心中易了,指下难明”。
3.最好结合《会计》进行学习
学习《审计》所应该必备扎实的会计基本功。在复习《审计》过程中要掌握题目中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知识,要能判断、说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简单的会计调整分录应当熟悉。只有如此把审计与会计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学习、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学会审计。根据对近三年度练习题的分析,在综合题中经常会涉及会计实务热点问题的处理,并据此进行风险评估;此外,在简答题中,会计事项也可以作为题目背景资料。如果考生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可能使得解题时遇到瓶颈。
4.多做练习、注意纠错和总结的过程
备考审计不需要“题海战术”,但多做练习是必须的,不仅要做题,更要通过题目进行纠错和总结。
同时,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审计必备高频考点清单~
章节 | 掌握要求 |
第一章 审计概述 |
1.审计定义 2.保证程度 3.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 4.鉴证业务要素 5.审计要素 6.审计目标(总体目标、认定) 7.审计风险模型 |
第二章 审计计划 |
1.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2.重要性的含义 3.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4.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5.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6.明显微小的错报临界值(重点) 7.错报(重点、难点) |
第三章 审计证据 |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2.函证 3.分析程序 |
第四章 审计抽样 |
1.审计抽样的含义(重点) 2.抽样风险(重点) 3.非抽样风险(重点) 4.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重点) 5.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6.样本设计阶段(控制测试)(重点) 7.选取样本阶段(控制测试)(重点) 8.评价样本结果阶段(控制测试)(重点) 9.样本设计阶段(细节测试)(重点) 10.选取样本阶段(细节测试)(重点) 11.评价样本结果阶段(细节测试)(重点)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
1.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目标(重点) 2.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产生的特定风险 3.信息技术一般控制(重点) 4.信息技术应用控制(重点) 5.IT控制对控制风险和实质性程序的影响(重点) 6.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重点) |
第六章 审计工作底稿 |
1.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目的 2.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
第七章 风险评估 |
1.了解风险识别和评估的作用变更 2.掌握风险评估程序 3.掌握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4.掌握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5.掌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
第八章 风险应对 |
1.理解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2.理解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3.掌握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4.掌握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
第九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
1.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点 2.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 3.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 4.掌握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5.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
第十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
1.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特点 2.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 3.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 4.掌握测试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5.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
第十一章 成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 |
1.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特点 2.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 3.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 4.掌握测试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 5.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
第十二章 货币资金的审计 |
1.掌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2.掌握库存现金监盘 3.掌握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掌握银行存款函证 5.掌握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
第十三章 对舞弊和法律法规的考虑 |
1.掌握如何识别和应对舞弊 2.掌握评价舞弊风险因素 3.掌握应对舞弊风险的程序 4.掌握会计分录测试、应对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 5.掌握法律法规的相关考虑 |
第十四章 审计沟通 |
1.沟通的事项 2.沟通的过程 3.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定义 4.接受委托前,后任注册会计师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5.接受委托后,后任注册会计师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6.发现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时的处理 |
第十五章 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人的工作 |
1.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 2.利用内部审计特定工作 3.专家的定义 4.评价专家工作的事项 5.与专家达成一致意见 6.评价专家工作的恰当性 |
第十六章 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
1.集团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责任设定 2.了解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 3.重要性 4.针对评估的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5.与集团管理层和集团治理层的沟通 |
第十七章 其他特殊项目的审计 |
1.掌握会计估计审计 2.掌握关联方审计 3.掌握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考虑 4.理解期初余额审计的含义 5.理解期初余额审计程序和报告 |
第十八章 完成审计工作 |
1.评价错报(重点)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重点) 3.期后事项的种类 4.期后事项不同时段注册会计师责任划分和审计程序(重点) 5.书面声明的日期(重点) 6.书面声明的涵盖期间(重点) 7.对书面声明可靠性的疑虑 8.管理层不提供要求的书面声明的处理(重点) |
第十九章 审计报告 |
1.审计意见类型(重点) 2.审计报告要素(重点) 3.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重点) 4.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重点) 5.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重点) 6.比较信息(重点) 7.其他信息 |
第二十章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
1.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重点) 2.计划审计工作 3.自上而下的方法(重点) 4.测试控制的有效性(重点) 5.企业层面控制的测试(重点) 6.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或交易层面的控制的测试(重点) 7.信息系统控制的测试 8.内部控制缺陷评价(重点) 9.出具审计报告(重点) |
第二十一章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 |
1.质量控制度的目标和对业务承担领导责任 2.相关职业道德要求 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4.人力资源 5.业务执行 6.监控 |
第二十二章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 |
1.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2.职业道德概念框架 3.注册会计师对职业道德框架的具体运用 4.非执业会员对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的运用 |
第二十三章 审计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 |
1.独立性的概念框架 2.网络事务所 3.公众利益实体(重点) 4.关联实体(重点) 5.业务期间(重点) 6.对不利影响因素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重点) 7.专业服务委托 8.利益冲突(重点) 9.商业关系(重点) 10.家庭和私人关系(重点) 11.审计客户发生雇佣关系(重点) 12.属于公众利益实体的审计客户(重点) 13.管理层职责(重点) 14.编制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重点) 15.内部审计服务(重点) 16.信息技术系统服务(重点)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