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税收政策改革年,有很多企业为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在工商注册登记时不据实登记,实际从事的业务与登记业务的不相符。相信很多纳税人把这当成一种普遍现象,对此不以为意,但超范围经营其实隐藏的风险不容小觑!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聊超范围经营隐藏的那些风险吧~

自五证合一以来,纳税人的经营范围在营业执照上都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不管纳税人对自己超范围经营的行为是否知情,都属于违法经营,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超范围经营风险:
一、税收风险:
1.为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虚假注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如果企业在注册后超范围经营,则国家税务总局有权取消其资格,并追缴其自发生上述行为之日所属年度起已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推荐阅读:当“高新”遇上“小微”,企业应当如何取舍?】
2.还有一种情况,企业为了少缴税,在登记时登记的是税率低的经营项目,而实际从事的是另一种经营项目。
这属于偷税行为,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常这种行为还伴随着虚开发票的违法行为。
如甲企业明明销售的是劳务,却开具贷款服务的增值税发票。这种行为的后果十分严重,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虚开金额超过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中规定,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的,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违反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从事非法经营的,责令停业整顿,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也就是说纳税人超范围经营,不光要没收收入,还要缴纳相应的罚款;从事非法经营情节严重的,还要吊销营业执照。
综上所述,超范围经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纳税人对此应予以重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避免超范围经营风险。【关于企业经营范围可参考前文:公司经营范围怎么写?这几点需注意。】
以上就是中公财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超范围经营的风险分析。想要获取更多实务相关内容,可关注中公财经培训网“会计实操培训”,小编将为大家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