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域有个“不可能三角”理论,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对于房企而言也有所谓“不可能三角”,即房企不可能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保持高利润水平及现金流安全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房企无法同时做到规模领先+高利润+现金流充裕,比如万科、龙湖、中海就是此类典型房企。
回顾大陆房企发展史,你会发现几乎所有黑马(例如阳光城、中梁等)的野蛮生长阶段都伴随着负债高企、融资成本上升,“高杠杆+高周转”是房企晋级的不二法门,利用杠杆撬动规模,资金滚动使用,甚至“5个锅盖盖7口锅”,如果市场行情一路上行(如2016年-2018年),回款源源不断流入,房价的涨幅足以覆盖财务成本的上升,上述模式将使收益最大化,也能实现规模的指数级上涨(中梁2016年至2018年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70%),就好比2015年牛市中全仓加杠杆一把梭哈的股民不少实现了财务自由。
上述模式实质上是牺牲利润、降低现金流安全冗余,达到规模的快速扩张,但这种模式不具有持续性,比如地产黑马蒙眼狂奔一段时间后通常会放慢增长脚步,稳一稳,着手减杠杆、降负债率。上述模式实质上是将房企至于资金紧平衡的钢丝绳上,稍有不慎,则有跌入深渊的巨大风险,正如当年的顺驰、过往的福晟、今日的泰禾,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正所谓成也杠杆、败也杠杆,本无对错,只论时势与成败。
房地产行业本就有顺周期与逆周期的争议,顺周期的着眼点在于行情上涨消化扩张风险,逆周期着眼点在于行情下行的吞并良机及廉价优质资产,理论上最优的模式是周期上行的前半程用足杠杆诉诸规模,后半程逐渐收缩规模回收真金白银,持币过冬,在最艰难时刻逆势抄底,进而坐等万物复苏。踩点本来就是玄学,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高位站岗的例子了(其中不乏头部房企)。
规模、利润、现金流是房地产的永恒的话题,至于孰轻孰重,不可一概而论,因时因人而异,对于一个百名开外的房企而言,如何把规模做上去是当务之急,对于TOP10而言规模的高速扩张似乎不太实际也没有太多必要性。大陆房地产行业基本有个共识就是规模为王,只有一定规模的房企才有入场的资格,地产竞争如此激烈,最后幸存者可能寥寥几十家,小而美、偏安一隅似乎并不那么现实。弱小而无助的中小房企总是心有不甘,或志向远大,时刻窥探着弯道超车的机会,以期一朝跃龙门,进入安全区(通常认为是千亿规模)。
房地产究其本质是金融游戏,而资金就是房企的血液,在某时某刻而言现金流的安全毫无疑问是最高目标,如何保障不断流,或者断流后有外部血液及时补充,是时刻需要紧绷的一根弦。利润的归宿是现金流,凡是不能转化为白花花的银子的利润都是纸面富贵,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利润和现金流是一体两面,只不过利润更容易被操纵,具有延迟性及过程性,但殊途同归,一切利润的亏损都会体现为现金流的短缺,反之亦然。现金流是命-血液,利润是质-健康,规模是量-体型、体重,没有利润的增长都是虚胖,都是外强中干,可以牺牲一时的利润换取规模,但持续的利润低迷(亏损)下的规模终究是弱不禁风,庞然大物也并非大而不能倒,倒下砸的坑更大。与之类似,职场人可以不分日夜牺牲生活奋斗几年,以期升职加薪,实现职场飞跃,但常年累月如此,终究有性命之忧。
规模、利润、现金流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虽然有点哲学,但是很贴切),从局部来看三者相互冲突,不可兼得,需要取舍,从全局来看最终的王者必然是实现了三者的统一:规模效应带来利润的护城河(比如议价能力、溢价能力、财务成本的下降、规模效应的获得等),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兑现为现金。
以上就是会计实操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房地产不可能三角——规模、利润、现金流相关内容分享。想要获取更多会计实务热点问答,可关注中公会计考试网“会计实操培训”,小编将为大家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