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收实体法
税收实体法是规定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主要内 容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客体、计税依据、税目、税率、减税、免税等,是国家向纳税人行使征税 权和纳税人负担纳税义务的要件,只有具备这些要件时,纳税人才负有纳税义务,国家才能向纳税人征税。税收实体法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纳税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分配,是税法的核心部分,没有税收实体法,税法体系就不能成立。
税收实体法的结构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税种与税收实体法的一一对应性,一税一法。由于各税种的开征目的不同,国家一般按单个税种立法,使征税 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法律依据。二是税收要素的固定性。虽然各单行税种法的具体 内容有别,但就每一部单行税种法而言,税收的基本要素(如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计税 依据等)是必须予以规定的。
我国税收实体法内容主要包括:流转税法,是调整以流转额为 课税对象的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指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所得税法,是调整所得额之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以纳税人的所得额或收益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具体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财产税法,是调整财产税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财产税是以法律规定的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的数量或价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具体指房产税、契税等;行为税法,是以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为条件,对行为人加以课税的一类税,具体指印花税、车船税等。本部分主要介绍税收实体法的构成要素。
税收实体法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简称“纳税人”,是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纳 税主体”。无论征收什么税,其税负总要由有关的纳税人来承担。每一种税都有关于纳税义务人的规定,通过规定纳税义务人落实税收任务和法律责任。纳税义务人一般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种。
自然人,指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个人。例如,在我国从事工商业 活动的个人,以及工资和劳务报酬的获得者等,都是以个人身份来承担法律规定的民事责 任及纳税义务。
法人,指依法成立,能够独立地支配财产,并能以自己的名义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例如,我国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等,都是以其社会组织的名义承担民事责任的,称为法人。法人同自然人一样,负有依法向国家纳税的义务。
实际纳税过程中与纳税义务人相关的概念如下:
负税人。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纳税人是直接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如果能够通过一定途径把税款转嫁或转移出去,纳税人就不再是负税人。否则,纳税人同时也是负税人。造成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主要是由于价格和价值背离,引起税负转移或转嫁造成的。我国出现价格与价值背离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国家为了调节生产、调节消费,有计划地使
一些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背离,把一部分税收负担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例如,对烟、酒、化妆 品等采取的高价高税政策即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由波动,当某些商品供不应求时,纳税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把税款转嫁给消费者,从而使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
代扣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对税法规定的扣缴义务人,税务机关应向其颁发代扣代缴证书,明确其代扣代缴义务。代扣代缴义务人必须严格履行扣缴义务。对不履行扣缴义务的,税务机关应视情节轻重予以适当处置,并责令其补缴税款。如《个人所得税法》规 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代收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交往而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如消费税税法规定: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 个人外,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税款。
代收代缴义务人不同于代扣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义务人直接持有纳税人的收入,可以从中扣除纳税人的应纳税款;代收代缴义务人不直接持有纳税人的收入,只能在与纳税
人的经济往来中收取纳税人的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
代征代缴义务人。代征代缴义务人是指因税法规定,受税务机关委托而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通过由代征代缴义务人代征税款,不仅便利了纳税人税款的缴纳, 有效的保证了税款征收的实现,而且对于强化税收征管,有效地杜绝和防止税款流失,有明显作用。如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代征。
纳税单位。纳税单位是指申报缴纳税款的单位,是纳税人的有效集合。所谓“有效”, 就是为了征管和缴纳税款的方便,可以允许在法律上负有纳税义务的同类型纳税人作为一个纳税单位,填写一份申报表纳税。例如,个人所得税,可以单个人为纳税单位,也可以夫妇俩为一个纳税单位,还可以一个家庭为一个纳税单位;企业所得税可以每个分公司为一个纳税单位,也可以总公司为一个纳税单位。纳税单位的大小通常要根据管理上的需要和国家政策来确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