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D。
解析:只要使用了审计抽样,抽样风险总会存在。在使用统计抽样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准确地计量和控制抽样风险。
在使用非统计抽样时,注册会计师无法量化抽样风险,只能根据职业判断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和控制,选项D错误,
2.【答案】A。
解析:如果找不到该单据(单据丢失),或出于其他原因注册会计师无法对选取的项目实施检査,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使用替代程序测试控制是否适当运行。
3.【答案】D。
解析:控制发生的总次数=35×12=420,大于250次,根据人工控制最低样本规模表,控制的执行频率应当是每日数次。
4.【答案】D。
解析:在确定重要性基准时,不需要考虑重大错报风险,选项A错误。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通常选取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选项B错误;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是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变化的,并不是各年度中保持一致,选项C错误。
5.【答案】D。
解析: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选项A)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选项B);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选项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