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专业阶段考试还有十周的时间,六科怎么学?想一举拿下?你得有方法才行。列出具体可行的计划表可以帮助你高效备考,抓住重点。下面中公会计小编为你制定了十周计划表,快来收藏吧。
学习计划 | 章节 | 掌握要求 |
第一周 | 第一章 审计概述 |
1.审计定义 2.保证程度 3.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 4.鉴证业务要素 5.审计要素 6.审计目标(总体目标、认定) 7.职业怀疑 8.职业判断 9.审计风险模型 |
第二章 审计计划 |
1.初步业务活动 2.审计的前提条件(重点) 3.审计业务条款的变更(重点) 4.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5.重要性的含义 6.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7.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8.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9.明显微小的错报临界值(重点) 10.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11.错报(重点、难点) |
|
第三章 审计证据 |
1.审计证据的含义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3.审计证据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关系 4.评价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特殊考虑(重点) 5.函证决策应考虑的因素 6.函证的内容 7.管理层要求不实施函证时的处理(重点) 8.设计询证函应考虑的因素 9.不同函证方式下对函证过程的控制(重点) 10.积极式函证未收到回函时的处理(重点) 11.不同函证方式下考虑询证函回函的可靠性(重点) 12.回函存在不符事项的处理(重点) 13.限制性条款对回函可靠性的影响(重点) 14.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迹象及采取的措施(重点) 15.分析程序的定义 16.运用分析程序的要求和目的 17.用作风险评估程序的分析程序 18.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重点) 19.用于总体复核的分析程序(重点) |
|
第二周 | 第七章 风险评估 |
1.了解风险识别和评估的作用变更 2.掌握风险评估程序 3.掌握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4.掌握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5.掌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
第八章 风险应对 |
1.理解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2.理解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3.掌握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4.掌握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
|
第三周 | 第四章 审计抽样 |
1.审计抽样的含义(重点) 2.抽样风险(重点) 3.非抽样风险(重点) 4.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重点) 5.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6.样本设计阶段(控制测试)(重点) 7.选取样本阶段(控制测试)(重点) 8.评价样本结果阶段(控制测试)(重点) 9.样本设计阶段(细节测试)(重点) 10.选取样本阶段(细节测试)(重点) 11.评价样本结果阶段(细节测试)(重点) |
第五章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
1.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积极影响 2.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目标(重点) 3.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产生的特定风险 4.信息技术一般控制(重点) 5.信息技术应用控制(重点) 6.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 7.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应用控制与公司层面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 8.信息技术审计范围的确定 9.一般控制对控制风险的影响(重点) 10.IT控制对控制风险和实质性程序的影响(重点) 11.在不太复杂IT环境下的审计 1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13.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重点) 14.数据分析的概念 15.数据分析的作用(重点) |
|
第六章 审计工作底稿 |
1.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2.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目的 3.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 4.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重点) 5.确定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范围时考虑的因素 6.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识别特征是重点) 7.审计工作底稿归档工作的性质(重点) 8.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期限(重点) 9.审计工作底稿归档后的变动(重点) 10.审计工作底稿保存期限(重点) |
|
第四周 第五周 |
第九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
1.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点 2.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 3.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 4.掌握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5.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
第十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
1.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特点 2.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 3.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 4.掌握测试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 5.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
|
第十一章 成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 |
1.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特点 2.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业务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 3.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 4.掌握测试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 5.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
|
第十二章 货币资金的审计 |
1.掌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2.掌握库存现金监盘 3.掌握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掌握银行存款函证 5.掌握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
|
第六周 | 第十三章 对舞弊和法律法规的考虑 |
1.掌握如何识别和应对舞弊 2.掌握评价舞弊风险因素 3.掌握应对舞弊风险的程序 4.掌握会计分录测试、应对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 5.掌握法律法规的相关考虑 |
第十四章 审计沟通 |
1.沟通的事项 2.沟通的过程 3.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定义 4.接受委托前,后任注册会计师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5.接受委托后,后任注册会计师与前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 6.发现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时的处理 |
|
第十五章 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人的工作 |
1.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否足以实现审计目的 2.利用内部审计特定工作 3.专家的定义 4.评价专家工作的事项 5.与专家达成一致意见 6.评价专家工作的恰当性 |
|
第七周 | 第十六章 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
1.集团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责任设定 2.了解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 3.重要性 4.针对评估的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 5.与集团管理层和集团治理层的沟通 |
第十七章 其他特殊项目的审计 |
1.掌握会计估计审计 2.掌握关联方审计 3.掌握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考虑 4.理解期初余额审计的含义 5.理解期初余额审计程序和报告 |
|
第八周 | 第十八章 完成审计工作 |
1.评价错报(重点)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重点) 3.期后事项的种类 4.期后事项不同时段注册会计师责任划分和审计程序(重点) 5.书面声明的日期(重点) 6.书面声明的涵盖期间(重点) 7.对书面声明可靠性的疑虑 8.管理层不提供要求的书面声明的处理(重点) |
第十九章 审计报告 |
1.审计意见类型(重点) 2.审计报告要素(重点) 3.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重点) 4.非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重点) 5.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重点) 6.比较信息(重点) 7.其他信息 |
|
第九周 | 第二十章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
1.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重点) 2.计划审计工作 3.自上而下的方法(重点) 4.测试控制的有效性(重点) 5.企业层面控制的测试(重点) 6.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或交易层面的控制的测试(重点) 7.信息系统控制的测试 8.内部控制缺陷评价(重点) 9.出具审计报告(重点) |
第二十一章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 |
1.质量控制度的目标和对业务承担领导责任 2.相关职业道德要求 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4.人力资源 5.业务执行 6.监控 |
|
第十周 | 第二十二章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 |
1.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2.职业道德概念框架 3.注册会计师对职业道德框架的具体运用 4.非执业会员对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的运用 |
第二十三章 审计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 |
1.独立性的概念框架 2.网络事务所 3.公众利益实体(重点) 4.关联实体(重点) 5.业务期间(重点) 6.对不利影响因素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重点) 7.专业服务委托 8.利益冲突(重点) 9.应客户要求提供第二次意见 10.收费 11.礼品和款待 12.对客观和公正原则的要求 13.贷款和担保 14.商业关系(重点) 15.家庭和私人关系(重点) 16.审计客户发生雇佣关系(重点) 17.临时借调员工 18.最近曾任审计客户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特定员工(重点) 19.兼任审计客户的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 20.一般规定(“定期轮换”) 21.属于公众利益实体的审计客户(重点) 22.一般规定 23.管理层职责(重点) 24.编制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重点) 25.评估服务(重点) 26.税务服务(重点) 27.内部审计服务(重点) 28.信息技术系统服务(重点) 29.诉讼支持服务 30.法律服务(重点) 31.招聘服务(重点) 32.公司理财服务(重点) 33.收费 34.薪酬或业绩评价政策(重点) 35.礼品和款待 36.诉讼或诉讼产生威胁 |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