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解析
单选题
1、【答案】A。解析:2017年因固定资产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600×25%-69=81(万元),因产品质量保证预计负债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120×25%=30(万元)。2017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费用=-81-30= -111(万元)。综上,本题应选A。
【提个醒】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产品质量保证相关预计负债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账面价值)=0
本题相关会计分录如下:(单位: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81【600×25%-69】
贷:所得税费用 81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30【120×25%】
贷:所得税费用 30
2、【答案】C。解析:按照税法规定不认可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2017年末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为原值减去税法规定提取的折旧额。税法规定的月折旧额=300×2÷20÷12=2.5(万元),计税基础=300-2.5×11(提折旧11个月)=272.5(万元)。
【提个醒】本题中的投资性房地产为房屋,所以当月购入,下月计提折旧。
3.【答案】C。解析:个别报表上:期末华美公司个别报表存货账面价值=280(万元)【可变现净值】,计税基础=5×(1-40%)×100=300(万元),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00-280)×25%=5(万元)。
合并报表上:
期末合并报表存货账面价值=3×(1-40%)×100=180(万元),计税基础=300(万元)【购货方期末结存存货】,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00-180)×25%=30(万元)。由于个别报表已经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万元,所以合并报表上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30-5=25(万元)。
【提个醒】①存货减值后的金额280万元>合并报表中的账面价值180万元,所以合并报表不必计提减值准备。
②合并财务报表中存货计税基础为集团内部购货方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
③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金额=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个别报表中因减值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4.【答案】A。解析:个别报表:
期末牛牛公司个别报表存货账面价值=9 500×50%=4 750(万元);计税基础=4 750(万元)(账面余额);没有产生暂时性差异。
合并报表:
期末合并报表存货账面价值=8 500×50%=4 250(万元);计税基础=4 750(万元)(购货方期末存货结存);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 750-4 250)×25%=125(万元)。
【提个醒】对于内部商品交易所形成的存货,从持有该存货的企业来说,假定不考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其取得成本就是该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其中包括销售企业因该销售所实现的损益,这一取得成本也就是计税基础。由于所得税是以独立的法人实体为对象计征的,这一计税基础也是合并报表中该存货的计税基础。
5.【答案】B。解析:思路①:由于存货跌价准备是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原因,所以2016年因该存货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15%=0.75(万元),由于税率变化,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重新计量。所以2017年重新核算后,2016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5×25%=1.25(万元)。同时,2017年当年发生存货跌价准备5万元,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25%=1.25(万元),所以2017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1.25+1.25=2.5(万元)。
思路②:本题中,期末存货账面价值=50(万元),计税基础=60(万元)【累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但税法不考虑存货跌价】,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万元)。应按照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2017年及以后)适用的税率25%确认当期期末递延所得税应有余额。所以2017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为:10×25%=2.5(万元)。
【提个醒】因适用税收法规的变化,导致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