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解析
多选题
11.【答案】BCD。解析:选项A应确认,选项B不应确认,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不予确认: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选项C不应确认,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非合并产生)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选项D不应确认,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12.【答案】ABC。解析:选项D表述错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后,账面价值(公允价值)<计税基础(取得成本),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而非递延所得税负债。
【提个醒】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13.【答案】BD。解析:选项A不相等,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计税基础(取得成本)≠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会产生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负债;选项B相等,企业为关联方提供债务担保确认的预计负债,按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所以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0=账面价值,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选项C不相等,账面价值(100万元)≠计税基础(100×150%=150万元),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选项D相等,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时点与会计准则一致,会计确认的预收账款,税收规定亦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因此预收账款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14.【答案】ABCD。解析:选项AB说法正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一般应当分别作为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选项CD说法正确,一般情况下,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当期所得税资产与当期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以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不同企业之间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与另一方的当期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一般不能予以抵销,除非所涉及的企业具有以净额结算的法定权利并且意图以净额结算。
15.【答案】AB。解析:选项A处理正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计税基础(取得成本),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150×25%=37.5(万元),同时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影响所得税费用;选项B处理正确,收到的政府补助不属于免税收入,取得当年全部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处理为收到时计入递延收益,以后补偿损失时确认为营业外收入,递延收益作为负债项目,因其产生时已经计算交纳所得税,未来期间可全额税前扣除。所以,账面价值=1 500(万元)>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1 500=0,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1 500×25%=375(万元),减少当期所得税费用。选项CD处理错误,违反经济合同支付违约金100万元税法允许税前扣除,所以应交所得税=(4 000+1 500)×25%=1 375(万元),所得税费用=1 375-375=1 000(万元)。